本书稿所收论文是由高台县委、高台县政府、敦煌研究院文献所、甘肃敦煌学会、河西学院主办,2010年8月在高台召开的“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参会...
《丝绸之路》由甘肃丝绸之路协会、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旅游局、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杂志以“弘扬丝绸之路优秀文化,...
樊锦诗(1938— ),浙江杭州人。196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至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研究》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中...
职官,体现着国家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家的代表。因而,研究历代官制,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方面。秦汉以前的官制,大多“亡闻”或只“言其大数”,没有系统的记载可以为据,然而,自秦汉以后,“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承上启下,有其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3万余枚新旧居延汉简有关职官的记载,弥补了汉代官制史研究中的缺环,保...
类型学是考古材料描述与分析的基础。近年来,学者们对类型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学的反思较多,涉及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类原则、类型学的考古解释能力等各个方面,然而少有中国学者系统介绍西方常用的旧石器考古类型学体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D. de Sonneville-Bordes与J. Perrot建立且在欧洲、西亚及北非应用较为普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并思考旧石器考古学中类型学应用的相关问题。由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描述中国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时显然不能照搬欧洲的类型学体系,但可参考它并建立适宜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描述的体系。若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的旧石器晚期考古材料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材料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可以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区域多样化
士族研究一直被视为中古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回溯学术史,中文世界的士族研究与历史分期论争关系是离散的,目前士族研究是以政治史为取向,这一传统大约自1980年代以来经过三种因素的合力而形成。在近百年的学术史上,士族研究受各种学术潮流及时势变迁的影响,在大陆与港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理论缺位"是其共同的弊病。在大量具体研究累积的基础上,重归长时段的思考,仍有其意义。对唐代士族及社会构造演变的重新思考有望成为新的突破口。
晋西南古称河东,位于汾渭地堑中部,包括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这里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研究人类起源、发展、演化的重要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地堑发现了3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这些发现业已证明晋西南的临汾、运城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从早更新世初期直到更新世结束一直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群、丁村遗址群、下川遗址群、柿子滩遗址群,代表了东亚旧石器时代人类200万年以来从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完整的演化历程。因此,这里成为中国大陆一个非常重要的远古人类演化场。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区域旧石器考古的回顾,找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向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开拓者贾兰坡、王建、王择义等老一辈考古学家致敬。